冲刺班抢位

18892056195

首页 > 招生简章

山东大学历史学专业强基计划招生培养方案(2020版)

2020-10-14 10:36:17阅读  

山东大学历史学专业强基计划招生培养方案(2020版)

山东大学历史学专业强基计划招生培养方案(2020版)

历史学专业

一、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

(1)办学历史

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而著称,作为学校的旗帜性和标杆性学科,历史学专业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坚实的教研平台。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山东大学早在1901年创建之初即设有“中外史学”课程。经过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在青岛办学时期的辉煌与发展,奠定了“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享誉甚高的人文学者,聚集了以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陈同燮、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为代表的“八大教授”,以及丁山、赵纪彬、吴大琨、许思园、刘敦愿、韩连琪、孙思白、华山、庞朴等一批知名学者。1949年创立历史系,1951年创办了新中国最早的高校文科学报和人文社会科学杂志——《文史哲》。以此为基础,山东大学的历史学者发起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讨论,进一步奠定了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传统和文史重镇的地位。在几代学者的赓续努力下,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学术界居于前列、在国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方向。

1981年,历史学科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96年,在历史系、考古系的基础上组建历史文化学院。2006年以来先后获批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部特色学科以及教育部高校历史学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单位。2003年,学院成功获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历史学科划分为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我院上述三个学科均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成功承办了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这是大会成立115年来首次走进亚非拉国家,创造了大会举办以来注册参会国家数量、发展中国家历史学家参会人数和青年学者参会人数等多方面最高纪录。2017年,“考古与历史学”入选山东大学“中国古典学术”双一流建设学科群。2019年,考古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历史学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专业。

 

(2)专业方向、学科特点及学科评估情况

历史学综合实力雄厚,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作支撑。

中国史学科现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四个教研室。已形成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宗教与科技史、中外关系史、义和团与近代中国、二十世纪史学史、全球史与跨国史等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国家社科成果文库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是中国史学科研究重镇。2012年,中国史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13位;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B+;2017年,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6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中,全国排名第十二位,学科层次为中国一流学科。

世界史学科于1981年设立。主要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两大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特别是经过多年发展凝聚而成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中西赋税制度比较研究、区域史与国别史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重要学术地位。

考古学科初创于20世纪30年代,1972年设立本科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考古学科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目前已经形成最为完备的考古实验室体系。2006年,考古学专业入选山东省级重点学科。2012年,考古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3位;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B+;2018年和2019年,软科排名均位列全国第2位。在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断代考古、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美术考古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2.师资队伍

本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94人。职称结构上,教授38人,占比41%;副教授34人,占比36%;讲师22人,占23%。学历结构上,博士89人,占95%。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17人,占18%;35-45岁36人,占38%;45岁以上42人,占45%。具体统计如下表:

师资队伍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本专业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资源平台实力雄厚。

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含青年)2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2人,“四个一批”2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宣部“马工程”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以上专家6人等。

中国史学科承担有《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通史教程》、《世界通史教程》、《历史文选》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史》入选教育部高校教材,《史学引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考古学概论》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2010年获批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获得“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耶鲁大学共建)。考古学科高度重视国际化建设,于2008年获得国家外专局、教育部“111”引智基地。

学院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考古文博人才”的教育改革项目荣获山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两部著作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20余项。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依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精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变化历程,具有深厚的史学基础、国际视野和原始创新能力,有志于服务学科创新及国家战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历史学高端人才。

在知识方面,学生须熟习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系统掌握古文献、古文字、经典著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相关人文学科如文学、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研究生阶段要求掌握特定研究方向上的多学科融合的相关知识。

在能力方面,经过阶段性的专业训练,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信息化、数字化的研究手段,分析中外历史现象,发现和探索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及时代问题。研究生阶段,能够达到独立进行原创性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其他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

在素养方面,把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优秀毕业生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造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人格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重视思想、制度、社会、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具备历史学的时间观、变化观等思维方式和专业素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爱好体育锻炼,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2.本硕博衔接办法

对学生专门制定本硕博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畅通成长发展通道。

实施“3+1+X”学制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其中“3”是指3年的本科阶段培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等;“1”是指1年的本研衔接阶段,X=2或者4,分别表示2年的硕士、或者4年的博士阶段。

本专业培养实施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学生入校后,在第三学年末(本科阶段)进行一次考核与分流,考核通过者进入第四学年(本研衔接阶段)继续学习,其他学生转入相应专业的普通班学习直至本科毕业,同时可从普通班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强基计划班。在第四学年末,根据本科毕业审核情况,对符合本科毕业要求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通过免试推荐研究生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对没达到本科毕业要求的学生按照学籍管理规定相关要求继续重修或延期,退出强基计划。在第五学年末进行第二次考核与分流,根据考核结果按“攻读硕士学位”和“攻读博士学位”两类分流。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按照“3+1+X”的培养模式,学生完成“3+1”阶段学习,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60学分,成绩合格,可获得历史学士学位,并取得研究生学籍。

“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学习期满,应修总学分数不少于22学分,并完成社会实践、前沿讲座、讨论班、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学习期满,应修总学分数不少于16学分,并完成社会实践、前沿讲座、讨论班、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1.贯彻“强基础”发展思路,制定全新培养方案

“强基班”强调基础、衔接和融合等发展属性,系统规划和编制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扎实的学科功底、厚实的知识基础、全面的学术素养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原典”教学、大师引领教学。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按照本硕博“衔接式”培养的要求,在教师配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实践课程等方面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坚持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限制,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实现从需求导向转向强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2.实行小班制教学,摸索研究式、启发引导的教学模式

小班制教学,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实行互动式、启发式、翻转课堂式教学。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导师、专业和课程的空间。重视过程考核,提高课前准备、团队合作、课堂展示、文字表达的考核比重。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分析、独立科研的能力。通过社会调查、教学实习等途径,培养学生观测古迹、参与观察、口述访谈的技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加大《新生研讨课》、《社会调查方法》、《田野考古实践》、《经典导读》等多元授课方式的实施力度。

 

3.全面落实导师制,实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

充分发挥本校高层次人才的教学优势,践行大师引领,科教结合的教学方式,配备一支由长江学者、讲习教授、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外专家等组成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发挥学院多年以来导师制教学培养探索的优秀经验,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一对一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

根据培养方案,本科高年级阶段可按照个人学术兴趣,进入各教学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工作,接受大师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接触历史学学术前沿。由教师分组带队进行实践操作和科学研究,注重实践和科研过程的考核,开展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坚持个性化培养,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4.充分发挥“三全育人”试点单位优势,努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我院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最大优势,引领和保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取得实效。扎实推进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实现人才培育目标。充分发挥思政工作队伍在“三全育人”中的骨干和推动作用,与教师队伍、管理服务队伍形成育人合力,完善学生成才保障体系,推进构建学院、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带领学生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三全育人”的科学体系保障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将“立德树人、成才培养”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5.扎实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结多年来学生培养经验,建设“理论—实践—创新”为构架的历史学基础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为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努力为学生建构“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优化学生技能养成。

发挥我院身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加强“文文交叉”、“文理交叉”、“文医交叉”,与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医学部、计算机科学学院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研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与其他院系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与教研活动,形成教学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6.大力推动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我院成功承办了第22届世界历史科学大会,与全球各主要高校的历史专业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努力提升历史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借助全球史与跨国史研究院和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化资源优势,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欧美亚太国家和地区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继续加强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雷恩第二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埃及开罗大学的科研和教学合作。

在持续扩大与海外知名高校合作的同时,通过“唐仲英基金讲座教授”、“111”引智基地和孔子学院的支持,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进行长短期授课、开办国际教学工作坊等各种交流活动。搭建平台,以研修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整班派出强基计划学生,出国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协同创新团队,为强基计划学生接触世界历史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史学学术群体创造条件。

 

7.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式,灵活选择研究方向

强基计划学生经过“3+1”的培养,基本掌握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并涉及文学、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术兴趣及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自主选择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方向,包括历史学、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儒学、民俗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按照本科阶段、本研衔接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共三个阶段划分,每个阶段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三部分设置,见下表。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本研衔接课程设置表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本研衔接课程设置表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本研衔接课程设置表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本研衔接课程设置表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本研衔接课程设置表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本研衔接课程设置表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本研衔接课程设置表

六、配套保障

为做好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工作,落实本硕博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方案,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后备人才,我校在以下方面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学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山东大学强基计划人才培养领导小组,由分管本科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的校领导做副组长,成员由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人事部、财务部、国际事务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全面领导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工作。

各招生专业所在学院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工作小组,由分管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领导做副组长,成员由专业负责人、相关系主任、相关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务秘书、骨干教师等组成,全面承担本专业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完成教学实施方案、指导基地人才培养过程和评价计划实施的成效。

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学校教学督导范围,接受学校教学督导组的监督与检查。

 

2.经费保障

学校制定相应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强基计划教学改革、条件改善、设备购置、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海外交流、奖助学金等方面的支出。

学院配套相应经费,用于鼓励优秀教师为强基计划学生开课、聘请外单位导师、组织讲座报告会等支出。

 

3.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投入保障

在教师编制、教师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参与计划的教师给予政策保障,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学院划拨专款及向学校图书馆推荐的方式,迅速及时地采购图书文献及与教学急需的原始文献数据库,并保障基地有充分权限使用。在管理、经费、报销等方面加大对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方面的支持。在师资、经费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社团、学生活动的支持。制定相关细则,制定经费硬性指标,优化管理流程。

 

4.政策保障

学校保障强基计划的免试推荐研究生名额,凡达到升学深造要求的学生均可通过免试推荐研究生方式进入我校研究生阶段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直博方式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学校专门制定强基计划奖学金相关政策,鼓励优秀学生完成学业,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公派留学等方面给与优先支持。

 

5.其它激励机制

从学科、专业和基地各方面协同用力,推进对外交流,提高历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将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学科平台,与国外著名高校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通过邀请国外学者、引进海归教师、招收国际学生、开设英文讲座与课程等多种方式,提高历史学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并以整班派出的形式进行国际研学,并开拓渠道,鼓励和协助学生出国深造。

推荐

西安高考志愿填报机构

随机推荐

西安音乐艺考培训机构排名/前十名/哪家好

西安大管艺考培训机构/哪家好/价格

宝鸡高考舞蹈艺考培训机构/集训学校/班/中心

西安排箫艺考培训机构/哪家好/价格

安康哪里有/有没有学音乐的地方/学校/机构?

汉中高考编导艺考培训学校/多少钱/哪家好

高考志愿填报一对一咨询

相关文章

扫描上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

全国统一咨询电话

18892056195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含光北路33号文华商务大厦B座5楼

copyright 2014-2018 陕西博恩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6016668号-2

美术艺考培训 >编导艺考培训 >播音艺考培训 >音乐艺考培训 >舞蹈艺考培训

>服装表演艺考培训 >表演艺考培训 >摄影艺考培训 >书法艺考培训 >空乘艺考培训

陕西高考志愿填报机构

>博恩艺考网站目录导航

'); })();